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君子有哪些,伪君子的文学地位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君子有哪些,伪君子的文学地位

历史上的君子都有哪些?

历史上的众多君子,像将军一样的君子你知道哪一位。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然而人又被分为好多种小人好人坏人当然也有比较好的类似于君子,可是历史上就有像君子一样级别的将军,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四位君子到底是谁?然而又是如何能够成为将军。在当时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位楚国的人,他的名字叫做季布,他当时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在战役中也曾多次击败刘邦的军队。

当项羽败亡之后,季布被汉高祖刘邦通缉,后来不幸被捉到后在夏侯婴的说情之下,刘邦饶恕了他,并给了他称号为郎中。在汉惠帝时期,他又升为了中郎将,然而在汉文帝的时候又升为东郡。说起季布,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非常的喜欢打抱不平,对于自己说出的话就一定可以做到,所以在江湖上也以信守承诺讲信用而闻名,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在也都有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说的也就是只要季布说出来的话就一定可以实现,也许现在的成语一诺千金也是因为这吧。司马迁曾经说道像项羽的这种气概当时季布就可以靠勇猛在楚国扬名,在战争中,他亲自消灭敌军拔掉了对方的军旗可以算得上是英雄好汉了,然而他被捉住之后遭受了刑罚,居然屈尊给人当奴仆,而不肯死去这是多么的下贱啊!当时也是有好多的人对他表示不理解,当然明白的人就知道他一定是为了委曲求全,才蒙受屈辱以等待以后来施展他的才华,没想到最后他确实成为了汉朝的一员猛将。

其实非常有骨气的人是能够真正看重他的死的,然而至于那些奴婢下贱的人就会因为这些而自杀,是算不上勇敢的,其实也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有办法了。换句话说,谁不想能够活下去呢?但是他知道只要是死得其所就可以了,因为和那些古代重义轻生的人相比他又怎么能够比的过季布呢?岳飞,这个人我们大家肯定都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从一些书籍中或者是网络上了解就现在一些电视剧中也经常的播放,其实在岳飞的一生之中,他除了精忠报国之外就别无所求。

当时岳飞和他领导的岳家军不仅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之中,立下了许多功劳,而且还保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岳飞在治理岳家军的时候,不仅军纪严明而且宁愿自己的士兵冻死,也不可以去惊扰百姓,所以深受当时所有人民的爱戴的。在当时他领导的抗金斗争是一种正义的战争,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社会进步所斗争的,所以岳飞给我们的形象都是正义的化身。至于我们应该如何的去看待岳飞,其实不仅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有过这样的评价,而且从一些书籍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他是一个维护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的英雄,所以说他也是一个民族英雄。

但是关于民族英雄的概念,我们这里也不多说了,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岳飞确实是一个英雄。可是后来我们发现岳飞这个人虽然是一个英雄也很忠义,但是他这种忠难免是不说是一种愚忠,其实从一些电视或者是书籍上,我们可以了解他是一个军事天才而且人品也是非常端正的,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效忠当时所谓的皇权也根本没有把当时的士兵和百姓当做一回事,刚一开始的时候,他为了救二王,和大金去开展战争,后来又不顾士兵的前途又义无反顾的回京,实际上他已经忘了当时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皇上的,他明知道是错误的,但是却依然在拥护皇权,但是怎么说呢?

他这种忠也是值得我们去敬佩的,可能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吧。大将军卫青也是历史上的一位大名人,其实人无完人,所以说没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对于卫青来说,大家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一个好评,因为卫青在战争上不仅有谋略,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是非常的机灵,他作为一个外戚,但是从来不干扰朝政,他他总是把自己手上的事情给做好,可是即使这样也会有人不看好他司马迁就是一位,当时司马迁非常的反感他也对他的功劳是不愿意说的,但是对于他本人司马迁还是比较欣赏的,卫青虽然出身低微,但是确时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他一生敬重贤才不仅打退了匈奴而且稳固了国土,对汉武帝一直都忠心耿耿,所以这种人也是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的。徐达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他出生在农民家庭,小的时候和朱元璋一起还放过牛,但是他从小就对一些黑暗政治表示憎恨,于是在当初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就参兵了。在他参兵的这段时间里,他很快的就当上了统兵,最后还打败了陈友亮等一些小势力升任了总兵官大将军,后来又攻占了平江,总之在他的战旅生涯当中立下了许多的功劳。

徐达也是一位治军非常严明的人,在他的号令之下没有发出第二次的,而且他也禁止去骚扰百姓,我们想想,如此的一位将军打胜仗是很正常的了。即使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是朱元璋也避免不了对他怀疑,可是徐达一生做事非常谨慎,在经济上也不贪婪也非常的忠诚,所以没有被抓到任何把柄,然而他也是很少数可以终天的大臣。

中国历史上的七君子是哪些人?

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

1936年11月23日国民党政府迫害沈钧儒等七名著名抗日民主人士的事件。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

7月15日,沈钧儒等人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呼应中共关于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

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等七名著名抗日民主人士逮捕并投入监狱。

这一事件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中国共产党和国内外进步人士开展了广泛营救运动。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具保释放沈钧儒等七人。

结束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31日,江苏高等法院裁定,沈钧儒等被告因证据不足而延长羁押,导致被告精神痛苦,家属失其赡养,应家属沈谦等人声请,停止羁押。前上海律师公会会长张一鹏等人为其开具保状,同日,“七君子”在欢呼声中从看守所获释。

民众召开欢迎会,请沈钧儒等人发言。沈钧儒表示:“不变初旨,誓为国家民族解放而斗争。”后来,沈钧儒、史良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组织的国民参政会。

1938年12月6日,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吴宏恩向最高法院具信称,审理七君子案的江苏高等法院一再迁移,事实上已不能行使审判权,声请将其管辖权转移到四川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七君子”也函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声请撤销此案。

1938年12月31日,最高法院检察署向四川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首席检察官发出训令,命该院详核有无撤回起诉的必要。

1939年1月26日,四川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检察处检察官赖毓灵呈交《撤回起诉理由书》,认为该案所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已经过修正,被告所行各节不违背当前国策,应不起诉,该案依法应撤回起诉。

1939年2月21日,最高法院检察署复令,将撤回起诉理由呈奉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存查。至此,“七君子”案在法律上告结。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七君子事件

古代有哪些人成为君子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见于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

君子的道德品质:

君子者 权重者不媚之 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 貌恶者不讳之 强者不畏之 弱者不欺之 从善者友之 好恶者弃之 长则尊之 幼则庇之 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 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孟子曰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君子一词的起源和演化: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在《大学》有“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中的“君子”应解释为“君王”,还有类似的章句,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也是如此。可见,先秦的君子是有“君主”之意的。

在论语中也对君子的描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说,在宗法制度下,正妻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的孩子叫庶子。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候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其余由诸如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就叫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就简称小人。

古人认为修养高的人必定地位高,比如大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高的素质和修养,听音乐也要听高雅音乐;而地位低的人一般没条件接受好的教育,自然只能听街头的流行音乐。这种素质和修养的差别自然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准。

孔子首次在他的学说中就将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增加了道德因素,虽然增加了道德因素,但宗法制度的前提并没有改变。如他有一句话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现在一般理解为:唯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对待的,和他们关系亲近,他们就不尊重你;和他们关系疏远,他们又会抱怨。如果放在宗法环境下来理解,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理解:这里的女人和小人是小宗里的人,他们和大宗同属一个大家庭,在一个大家庭里,虽然分了大宗和小宗,但必竟是一家人,所以处理和小宗的人的关系就很难,和他们亲近,他们就会有非分之想,想获得和大宗的人一样的待遇,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抱怨不把他们当一家人看。可见这句话的要点在一个“难”字上。

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

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曾参对君子的定义大大地具体化和严格化,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曾参对君子修养的要求中 。

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